设为首页
联系本站
    自我介绍 医学频道 东瀛之窗 电脑时空 下载中心 访客留言
- s本站最后一次更新:2004年6月4日
您的位置:首页———医学频道———经验总结————文章内容
2002年副主任中医师职称晋级考试题解

一.针灸治疗某种疾病的独特或独到疗法。
二.重症真心痛、胸痹、心悸的诊断、类症鉴别及针灸治疗。
三.重症中风、闭脱证、偏瘫及痿证的诊断、类症鉴别及针灸治疗。
四.中风、真心痛、面痛的诊断及针灸治疗。
五.哮喘、顽痛症、阳萎的诊断及针灸治疗。
六.厥证、重症呃逆的诊断、类症鉴别及针灸治疗。
七.痛经、耳鸣、耳聋、消渴的诊断及针灸治疗。


二.重症真心痛、胸痹、心悸的诊断、类症鉴别及针灸治疗。
胸痹是指以胸中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。在古代医籍中本证亦称心痛、真心痛等。患者常在受寒、饱食、劳累或情绪激动后,突发左胸心前区疼痛,其轻者仅感胸闷如塞,重者胸痛如绞。并可向左侧颈部及肩臂放射。伴汗出、前胸压榨、紧闷及窒息感、恐俱感,心慌、气促,呼吸困难,面色苍白.四肢逆冷。舌紫暗,脉弦涩。其病因病机多由气滞血瘀、痰湿内阻、心脉失养等所致。其病理性质属气滞血瘀、痰湿内阻为标,心肾阳衰、心脾两虚为本之本虚标实证。主要相当于西医学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。 当与胸痛、胃痛、胁痛等疾病鉴别。
治法 :行气通阳,化瘀止痛。
处方 : 内关 郗门 阴郗 巨阙 膻中
随症加减 : 呼吸急促加天突、孔最,痰湿壅盛加中皖、丰隆,气滞血瘀加太冲、膈俞,心肾阳虚加心俞、厥阴俞、肾俞。心脾两虚加心俞、脾俞、足三里。
刺灸方法 :阴郗直刺。内关、郗门进针宜深.巨阙、膻中均向左侧肋间斜刺,五穴用雀啄法。天突、孔最、太冲、中脘、丰隆、足三里等穴用泻法 心俞、厥阴俞、膈俞、脾俞、肾俞均用补平泻法。足三里及诸背俞穴针后加灸。
方义 :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,沟通三焦。宣上导下,和内调外,宽胸理气。阴郗、郗门分别为心经和心包经郗穴,主治本经脉急性痛证。巨阙、膻中分别为心和心包的募穴,亦主治心脏的急性痛证。且二穴均位于胸部,针之可疏调局部经络之气。天突、孔最宣肺调气。中脘、丰隆化痰通络。太冲、隔俞行气活血,化痰止痛。足三里和背俞穴调理心、脾、肾,益气生血,补虚止痛。
真心痛多为淤血闭塞心脉所致,表现为心胸猝然大痛,持续不解。伴有汗出肢冷、面色苍白、唇甲青紫,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,甚至夕发旦死,旦发夕死。
治法:通络止痛、益气复脉
处方:膻中、厥阴俞、膈俞、郗门、血海、关元、气海、百会、足三里
随症加减 昏迷休克加人中;呼吸微弱加素寥。
刺灸方法 关元、气海、百会均用艾条悬灸20~30分钟,或隔大片生姜灸l0—30壮。人中施雀啄手法。余穴施提插捻转补法。
方义:膻中为气会穴,又为心包之募穴,与厥阴俞相配,宣痹通阳,疏通心脏。膈俞为血会,配以血海,可活血行瘀,理气宽胸、以除心脉之瘀阻。 郗门为心包经之郗穴可止痛复脉。足三里乃胃之下合穴以扶正固本。 取关元、气海、百会等急救要穴长时间艾灸,以回阳益气固脱。人中、素寥为急救要穴.可回阳救逆,对呼吸、循环衰竭有较好疗效。
心悸是指自觉心中急剧跳动,惊慌不安.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。本病多呈阵发性,也有发作频繁或持续不休者。心悸又可分为惊悸、怔仲,两者虽有轻重缓急之别。但均同心悸范畴。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有心虚胆怯,外邪所伤,血亏失养,心气不足,肝肾阴虚,痰火忧心和瘀血阻痹等,其间可互有影响或相兼为病。
治法:宁心安神
处方:心俞 内关 神门为主穴,
心胆气虚加:胆俞、阳陵泉、足三里
心血不足加:足三里、三阴交、通里
阴虚火旺加:厥阴俞、肾俞、太溪
心阳不振加:气海、中脘、足三里
方义:心悸病位在心,故取心经原穴神门、 心之背俞穴心俞为主,配以心包经络穴内关,调理心经气血,收宁心安神之效;心胆气虚者加胆俞、阳陵泉、足三里以益心气壮胆志;心血不足者加足三里、三阴交调补脾胃,以益升化之源,加通里可宁心除悸;阴虚火旺者加肾俞、太溪以滋肾阴,加厥阴俞,以泻心火。心阳不振者加中脘、足三里健脾化痰,以通心阳。
三.重症中风、闭脱证、偏瘫及痿证的诊断、类症鉴别及针灸治疗。
中风是以突然昏仆、不省人事,伴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,语言不利,或不经昏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。因其起病急骤,变化多端。与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、故类比称为“中风”。其兼证常见高热,眩晕,吞咽障碍,双目失明.心悸胸痛,咳嗽喘促,呕血便血,便秘.褥疮等。中风的发生,病机复杂,但归纳起来不外虚(阴虚、气虚)、火(肝火、心火)、风(肝风、外风)、痰(风痰、湿痰)、气(气逆)、血(血瘀)六端,其中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,窍闭神匿、神不导气为其病机关键。根据中风病病变部位、病理变化和临床特征,在治疗上采用醒脑开窍、滋补肝肾为主,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原则.在急性期宜醒神通络,在后遗症期宜调神通络,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,辨证治疗。
中脏腑病变深中脏腑。症见突然昏仆、神志昏昧,并见半身不随舌强失语、口角歪斜等症。根据病因、病机不问,又可分为闭证和脱证。
(1)闭证:多因气火冲逆,血苑于上,肝风煽张,痰浊壅盛。症见神志昏昧、牙关紧闭、两手紧握,面赤气粗,喉中痰鸣,二便不通,脉弦滑而数。
刺灸方法 人中刺向鼻中隔下斜刺,用雀啄泻法,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;十二井穴以三棱针点刺;百会、四神聪施平补平泻法;金律、玉液点刺放血。余穴用泻法。
方义 内关为八脉交会穴,又为心包之络穴,心藏神、主神明.故针内关醒神开窍;人中为督脉、手足阳明之会穴,主一身之阳气,阳气的功能活动是神的表现,针人中调节督脉,起到督统阳气,开窍启闭的作用。十二井通调十二经脉以开关通闭;百会、四神聪镇静安神;太冲降肝经逆气以平熄肝阳;下关、颊车、廉泉以疏通局部气血.金律、玉液放血以泻热活血,通利舌窍。
(2)脱证:由于真气衰微,元阳暴脱。症见目合口张,手撒,遗溺、鼻鼾息微、四肢逆冷、脉象细弱等。如见汗出如油,两颧淡红,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,为真阳外越之危候。
治法 回阳固脱,醒神开窍。
处方 内关 人中 气海 关元 神阙 气舍 随症加减 阳气式微加百合。
刺灸方法 人中刺向鼻中隔下斜刺,用雀啄泻法,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。气海、关元、神阙用雷火针或隔姜灸、隔附子饼灸法,持续时间4—8小时,不以壮数为限;气舍施捻转补法,连续运计直至呼吸均匀为止;百会平刺,施捻转补法。
方义 内关、人中作用向前。气海、关元、神阙均位于下腹部,系任脉经穴,是治疗虚脱之要穴,有益先天、培元阳、举陷固脱之功用;气合巧胃经之人,为宗气之所舍,针之可振奋后天之本,益宗气而通呼吸;百会穴在巅顶,为诸阳之会,具有升阳固脱之功效。
(3)偏瘫
治法 疏经活络,养血补肾。
处方 风池 极泉 尺泽 合谷 八邪 委中 三阴交 太冲
随症加减 阳缓阴急者加肩隅、曲池、外关、环跳、阳陵泉、昆仑。
刺灸方法 四肢部腧穴针后加灸,或施温针灸。诸穴均施平补平泻法,针后加灸.或温针灸。
方义 风池、极泉、尺泽作用同前;合谷、八邪为局部取穴,以疏通经脉。肩隅、曲池、外关共同相伍疏通经络以除阴急拘挛。三阴交滋补肝脾肾三阴;太冲调肝经之气并疏通局部经络;环跳、委中、阳陵泉、昆仑分别为足少阳、足太阳经穴,阳陵泉又为筋会.诸穴相通以培元补肾.疏经活络。
(4)痿证
痿证是指肢体瘦弱无力、不能随意活动或伴有麻木、肌肉萎缩的一类病证。本证常见于多发性神经炎、早期急性脊髓炎、小儿麻痹后遗症、肌营养不良症、周期性麻痹和癔病性瘫痪等。痿证初起多有发热或不发热,继则上肢或下肢,偏左或偏右,酸软无力,重者完全不能活动,以下肢瘦弱较多见。痿证以四肢筋肉弛缓无力,失去活动功能为主症。其与痹证以酸胀疼痛活动受限者不同。痹证没有肌肉日渐瘦削,麻木、发凉等症状。
1.肺热:兼有发热,咳嗽,烦心,口渴,小便短赤,大便干燥,舌红苔黄,脉细数。
2.湿热;兼有身重,胸脘痞闷,小便混浊或两足发热,得冷则舒舌苔黄腻,脉濡数。
3.肝肾阴亏:兼有腰脊酸软,遗精早泄,头晕目眩,少苔舌红,脉细数。
治法 以取阳明经穴为主,上肢多取手阳明,下肢多取足阳明。属于肺热及湿热者,单针不灸,用泻法,或兼用皮肤针叩刺,肝肾阴亏者,针用补法。
处方 上肢:肩隅 曲池 合谷 阳溪 下肢:髀关 梁丘 足三里 解溪
随证配穴 肺热;尺泽 肺俞 大椎;湿热:阴陵泉 阳陵泉
方义 本方根据《素问”脘论》治痿独取阳明的治则,取手足阳明经穴轮换使用。以阳明为多气、多血之经又“主润宗筋”,宜用泻法,以清其热i热退后,方可用灸法或针灸并施。配尺泽、肺俞、大椎清宣肺热,配阴陵泉、脾俞化湿热,以清上源,健中州,使热清湿化。肝肾阴亏,当取肝俞、肾俞二穴,调益二脏精气已补肝肾;肝主筋,故取筋会阳陵泉,肾主骨髓,故取髓会悬钟,四穴相配有坚强筋骨的功效。
四.中风、真心痛、面痛的诊断及针灸治疗。
真心痛多为淤血闭塞心脉所致,表现为心胸猝然大痛,持续不解。伴有汗出肢冷、面色苍白、唇甲青紫,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,甚至夕发旦死,旦发夕死。
治法:通络止痛、益气复脉
处方:膻中、厥阴俞、膈俞、郗门、血海、关元、气海、百会、足三里
随症加减 昏迷休克加人中;呼吸微弱加素寥。
刺灸方法 关元、气海、百会均用艾条悬灸20~30分钟,或隔大片生姜灸l0一30壮。人中施雀啄手法。余穴施提插捻转补法。
方义:膻中为气会穴,又为心包之募穴,与厥阴俞相配,宣痹通阳,疏通心脏。膈俞为血会,配以血海,可活血行瘀,理气宽胸、以除心脉之瘀阻。 郗门为心包经之郗穴可止痛复脉。足三里乃胃之下合穴以扶正固本。 取关元、气海、百会等急救要穴长时间艾灸,以回阳益气固脱。人中、素寥为急救要穴.可回阳救逆,对呼吸、循环衰竭有较好疗效。
三叉神经病指不伴三叉神经功能损害的、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件短暂剧烈疼痛,多发于单侧。本病属中医“面痛”范畴。中医从疼痛部位、性质、诱发原因、全身症状和舌苔脉象等综合分析,认为本病的病因与外邪侵袭有关。若风邪侵袭手足三阳之络,闭阻经络,不通则痛,风为阳邪.善行数变,故疼痛乍发乍止,其次,多由情志郁结、肝胃郁热,肝火上犯l以致面部疼痛,如烧如灼。面痛缠绵反复.则又有阴虚火旺。虚火上炎而作痛。治疗上均采用对症治疗与辨证施治相结合的方法。或疏风通络,或泻火止痛,或滋阴熄风为辨证治疗原则。
本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,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,女性患者较多。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尚不完全了解,一般认为三叉神经周围的致伤因素.使半月结和后根发生脱髓鞘变,轴突与无鞘纤维发生短路,从而激发神经元而产生疼病。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由颅内疾患所致。
诊断
1多发于中老年,常在40岁后起病。
2疼痛严格局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。痛痛剧烈呈钻刺样。烧灼样、闪电样或刀割样。发作数秒至数分即止。间歇期完全不痛.一切如常
3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有触发点,稍加触动就可引起疼痛发作。
4.同侧面部常伴有肌肉反射性抽搐。皮肤潮红.结膜充血,流泪、流涎等。
5.久病可发生营养障碍.局部皮肤粗糙、角化脱屑,眉毛稀落等,
6.疼痛以第二支为多、第二、三支混合次之,第一支最少。
7.辅助检查:头颅X光片可于颅底及岩骨等部位显示病损。颅脑cT可发现肿瘤、血管畸形等。
8.鉴别诊断:应与面肌痉挛、牙髓炎相鉴别。
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本病由风邪外袭,经络阻滞;肝胃郁热;或阴虚阳亢,虚火上炎而致。
1.按疼瘸部位对症选穴
治法 通络止痛。
处方 第—支:太阳 攒竹 头维 合谷 解溪
第二支:下关 颧寥 四白 迎香 合谷 内庭
第三支:听会 下关 地仓 夹承浆
刺灸方法 攒竹穴针尖宜向外下方刺入,针刺四白穴针尖向外上方刺入.夹承浆宜向内下方刺入,均用捻转泻法。余穴宣捻转泻法。
方义 太阳、攒竹、四白、下关、头维、颧寥、迎香、听会、地仓、夹承桨均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,为局部取穴,旨在疏通局部经气,以达“通则不痛”之目的。根据经脉所过,主治所及的规律,从远端选手足阳明经之合谷、解溪、内庭,以疏导经络。
2.根据辨证选穴
(1)风袭经络 症状 疼痛阵作,如锥如刺,放散走窜。舌淡苔薄,脉弦紧。治法 疏风通络。 处方 风池 后溪 刺灸方法 风池穴可向舌根方向刺,后溪直刺,二穴均施泻
(2)肝胃郁热 症状 疼且眩晕,烦躁易怒,面赤口苦 治法 清胃平肝。 处方 内庭 行间 刺灸方法 :二穴均直刺,施泻法。方义 二穴分别为胃、肝经荥穴,有清热泻火降逆止疼之功。
(3)阴虚火旺 症状 疼痛绵绵,目昏头重 治法 益阴清热。 处方 合谷 三阴交 刺灸方法 合谷向三间方向斜刺,施泻法,令针感放射至食指端。三阴交直刺,施补法。方义 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,手阳明经行于头面,泻之清热止疼,补三阴交滋阴养血,平降虚热。
五.哮喘、顽痛症、阳萎的诊断及针灸治疗。
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性疾患,“大抵哮以声响名,喘以气息言”。可见哮是指喉中鸣响,喘为呼吸困难。两者每见同时举发,其病因病机也大致相似,故合并叙述。 哮喘可包括支气管哮喘、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阻塞性肺气肿等病。多因外感、饮食、异昧、情志、劳倦等,均可引动肺经蕴伏之痰饮,阻塞气道,肺气升降失调,发为痰鸣喘咳。主症为呼吸急促,喉间哮鸣声,甚至张口拾肩不能平卧。发作期可见气郁痰壅,阻塞气道,表现为邪实证。如反复发作,必致肺气耗损,久则累及脾肾,故在缓解期多见虚象。
(I)实证:
治法 取手太明经穴为主。毫针刺用泻法,风寒可酌用灸法:不宜灸。
处方 膻中 列缺 肺俞 尺泽
随证配穴 风寒:风门 痰热:丰隆 喘甚:天突 定喘
方义 列缺、尺泽宣通肺气。风门、肺俞属足太阳经而位近肺脏,有宣肺祛风之效。膻中为气之会,丰隆为胃之别络,二穴泻之,可顺气化痰。天突、定喘为降气平喘之效穴,属近部取穴法。
(2)虚证:
治法 调补肺肾之气为主,毫针刺用补法,可酌用灸。
处方 肺俞 膏肓 气海 肾俞 足三里 太渊 太溪
方义 肺原太渊,肾原太澳,补二穴以充肺肾真原之气。灸肺俞、膏盲以培补肺气。肾俞、气海补之以纳肾气。肺肾气充则上有主而下能纳,气机得以升降。取足三里调和胃气.以资生化之源,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,肺气充则自能卫外。
阳萎,是指男子未届性功能衰退时期,出现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而言。多由早婚、纵欲伤肾气以致命门火斑,精气亏乏所致,亦有因恐惧伤肾,而导致阳萎者。
治法 以补益肾气为主。
毫针刺用补法,或针灸并用。
处方 肾俞 命门 三阴交 关元
方义 本病主要为肾气虚衰,故取肾俞、命门、三阴交培补肾气以振奋肾经功能;关元为元气所存之处,用补法可使真元得充,恢复肾气作强之功。
六.厥证、重症呃逆的诊断、类症鉴别及针灸治疗。
厥证,是指骤起而短暂的意识和行动的丧失。发生原因,其一为元气虚弱、病后气血未复.操劳过度、骤起骤立引起经脉气血不能上亢,阳气不能达于四末而致;其二是情志异常变动,或外伤剧烈疼痛,以致气机逆乱气血运行一时紊乱,清窍受扰而突然昏例。始则自觉疲乏无力、眼前昏黑泛泛欲吐,而至突然厥倒不省人事。汗出、四肢逆冷、脉细缓、血压下降等。
治法 醒脑开窍为主。
处方 人中 合谷 足三里 中冲
方义 人中属督脉,位居任督交接处,督脉入脑,上巅,取之以接续阴阳经气,施捻转法有开窍醒脑作用。中冲为手厥阴经的井穴,位在中指之端,刺之可调阴阳经气,为治疗厥证之要穴。合谷、足三里分居手、足阳明经原、合穴,阳明系多气多血之经,针施补法推动气血循经上注清窍而醒脑。如四肢逆冷者,可选取百会、气海施灸法以温煦四末。
呃逆是以气逆上冲,喉间呃呃连声,声短而频,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。偶然发作,不知自愈。持续不断需要治疗者,称为重症呃逆。其病因病机主要为胃气上逆。实证多为肝郁、食滞引起;虚证多为胃阴不足、脾肾阳虚所致。
1.寒呃:
处方:天突 膈俞 上脘 章门 脾俞 刺灸法:毫针用泻法加灸。
方义:天突 膈俞可宽中降逆,上脘灸之可温胃散寒, 章门 脾俞为俞募相配,可调补脾气,使中焦得振,升降恢复常度。诸穴相配,可达温化降逆,通阳和胃,其呃可止。
2.热呃:
处方:内关、膈俞、足三里、行间、内庭 刺灸法:毫针用泻法,不灸。
方义: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络穴,与足厥阴肝经相合于胸膈,有理气解郁、和中降逆之功。膈俞位于膈部,可利隔镇逆以止呃。足三里降逆,行间、内庭以泻肝胃之火,诸穴相配,可达清胃降逆通腑之效。
3.痰气交阻
处方:天突、膈俞、内关、列缺、膻中、足三里、期门、太冲 刺灸法:毫针用泻法
方义:膈俞、天突 可宽中降逆,膻中理气,足三里降逆,止呕、健运脾胃。内关和中降逆,理气解郁,列缺宣肺解表,期门、太冲平肝降火而理气。诸穴相配,可达降气化痰,和胃止呃。
4、脾肾阳虚
处方:天突、膈俞、内关、足三里、中脘、气海、关元
刺灸法:毫针用补法加灸。
方义:膈俞、天突 可宽中降逆,中脘是胃之募穴,足三里是胃之合穴,二穴相合、专司胃腑,泻之能导气降逆,补之能益气温中,气海、关元可益肾纳气,以补气虚。针灸并用,可达温补脾肾,和中止呃。
5、胃阴不足
处方:天突、膈俞、内关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中脘
刺灸法:毫针用补法
方义:膈俞、天突 可宽中降逆,足三里、中脘专司胃腑,益气温中。内关理气解郁,三阴交化湿。诸穴相配,可生津养胃平呃。
七.痛经、耳鸣、耳聋、消渴的诊断及针灸治疗。
妇女每逢经期或行经前后少腹部疼痛,甚至剧痛难忍者称为痛经。多见于青年妇女。本病可分为虚实两类。实证多由行经期受寒饮冷,以致血络凝滞,瘀血停滞胞中,经行受阻,不通则痛或田情志郁结,气滞经行不畅而成。虚证每因体质素弱,或大病、久病之后,气血不足,渐至血海空虚,胞脉失养所致。
(1)实证:
治法 取任脉、足太阴经穴为主。毫针刺用泻法,酌量用灸。
处方 中极 次寥 地机
方义 本方配穴目的为通调冲任,行瘀止痛。中极届任脉经穴,可通调冲任脉气。 地机为脾经郗穴,能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。次寥为治疗痛经的经验有效六。三穴合用,有通经止痛的功效。
(2)虚证:
治法 取任、督脉、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。毫针刺用补法,并灸。
处方 命门 肾俞 关元 足三里 大赫
方义 本方配穴主要作用为调补气血,温养冲任。命门属督脉,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,故取命门以补真阳。肾俞为肾之背俞穴,大赫为肾经穴,灸二穴有温壮肾阳之功。关元属任脉经穴,灸之可暖下焦而温养冲任。更取足三里补脾胃而益气血,气血充足,脑脉得养,冲任脉气自调。根据病情变化,可选取归来、脾俞、三阴交、太冲等穴。
耳鸣、耳聋是指听觉异常的两种症状,可有多种疾病引起。耳鸣以自觉耳内鸣响为主症,耳聋以听力减退或听觉丧失为主症,两者在病因病机及针灸治疗方面大致相同,故合并叙述。本证的发生可分为内因和外因,内因多由恼怒、惊恐肝胆风火上逆,以致少阳经气闭阻,或因肾虚气弱,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成。外因每为风邪侵袭,堕遏清窍。亦有因突然暴响震伤耳窍引起者。根据发病久暂、兼证和脉象变化等,分为虚证和实证。
1.实证:暴病耳聋,或耳中觉胀,鸣声隆隆不断,按之不减。兼见风火上逆证候,如头胀、面赤、咽干.烦躁善怒、脉弦,外感风邪,可见畏寒、发热、脉浮数等症。
2.虚证;久病耳聋,耳中如蝉鸣,时作时止,劳累则加剧,按之鸣声减弱,兼见头晕、腰膝酸软乏力,遗精、带下,脉虚细等症。
治法 取手足少阳经穴为主。实证针用泻法;虚证兼取足少阴经穴,针用补法,并可用小艾炷灸患部腧穴。
处方 翳风 听会 侠溪 中渚
随证配穴 肝胆火盛:太冲 丘墟;外感风邪:外关 合谷;肾虚:肾俞 关元
方义 手足少阳两经经脉均绕行于耳之前后,因此取手少阳之中诸、翳风,足少阳之听会、侠溪,疏导少阳经气,四穴参合,为治疗本病之主方。肝胆火盛者,配取肝经穴太冲,胆经原穴丘墟,用泻法请泄肝胆之火,取“病在上,取之下’和“盛则泻之”之意。风邪外袭者取外关、合谷以硫解表邪,外邪解则经气宣畅。肾开窍于耳,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注于耳,故取肾俞、关元以调补肾经元气,使精气上输耳窍,奏止鸣复聪之效。
消渴是以多饮、多食、多尿,身体消瘦,或尿浊、尿有甜昧为特征的一种疾病。因其有“三多”症状的轻重主次不同.临床分为上、中、下三消。但此三消多互见,很难截然分开。本病主要由于素体阴虚,复因饮食不节,情志失调,劳欲过度而作.其主要病理变化在于燥热偏盛,阴津亏耗,病变的脏腑主要在于肺、胃、肾。消渴之病,迁延日久,可有诸多并发症。治疗本病,无论上、中、下三消均应从养阴着眼,炽热较甚时,可佐以清热,下消病久.阴损及阳者宜阴阳并补。西医学之糖尿病、尿崩证可参照本病辨证。
1上消 肺热津伤
症状 烦渴多饮,口干舌燥,尿频量多:舌边尖红,苔薄黄,脉洪数。
治法 清热润肺,生津止渴。
处方 肺俞 鱼际 合谷 太渊 金津 玉液 随症加减 肺热甚者加大椎、少商。
刺灸法 大椎、鱼际、合谷采用泻法:肺俞、太渊用平补平泻;金津、玉液、少商以三棱针点刺放血。
方义 燥热伤肺,肺津不足.故见烦渴多饮。方中取大椎、合谷清泄燥热,取肺经荥穴鱼际清肺火,取肺俞与太渊补肺生津润燥,辅以肺经井穴少商,奇穴金津、玉液疾刺出血,既能清泻燥热又使津液上升。
2.中消 胃热炽盛
症状 多食易饥,嗜杂、烦热,形体消瘦.或大便秘结,尿多混黄且甜。苔黄而燥,脉滑数。
治法 清泄胃火,养阴生津。
处方 脾俞 胃俞 中脘 足三里 内庭 曲池 合谷 随症加减 可以华佗夹脊穴中段替代脾俞、胃俞。
刺灸方法 脾俞、胃俞、华伦夹脊、中脘施平补平泻法,余穴针用泻法。
方义 胃俞配胃之募穴中脘,是为俞募配穴法,更合脾俞有调节脾胃功能,清热生津之效;华伦夹脊刺中段是按部取穴,刺之可调整中焦脾胃运化功能;胃与大肠同属阳明。故方中取手足阳明经足三里、内庭、曲池、合谷清泻胃肠燥热。
3.下消 肾阴亏虚
症状 尿频量多,混浊如膏脂,或尿甜口干唇燥。舌红,脉沉细数。
治法 补肾滋阴。
处方 肾俞 肝俞 关元 三阴交 太溪 随症加减 失眠多梦甚者加心俞、神门。
刺灸方法 诸穴均用补法。
方义 方中肝俞、肾俞补益肾阴;关元固肾:以治下焦之虚惫;三阴交能调节肝、脾、肾之功能,取肾经原穴太溪、荥穴然谷以益肾阴降虚人。心俞、神门安神补心。



首页 |自我介绍| 医学频道 | 电脑时空 | 东瀛之窗 | 下载中心 | 访客留言| 关于本站

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联系

Copyright 2002-2004 一江春水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
E-mail:drwzy@sohu.com

 

 

SEO [PR] 敋懍!柍椏僽儘僌 柍椏儂乕儉儁乕僕奐愝 柍椏儔僀僽曻憲